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结对帮扶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结对帮扶工作总结1一、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进展及成效
20xx年,省农办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帮扶要求,联系项目,落实资金,认真做好与xx乡和xx市xx镇xx村、xx镇xx村(以下简称一乡两村)的结对帮扶工作,较好实现了帮扶乡村产业有新发展,面貌有新改变,收入有新提高的目标。20xx年,xx镇xx楼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9元,同比增长18.6%,xx镇x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65元,同比增长13%;xx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6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工作谋划,着力提高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效
1、制定落实帮扶方案。省农办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结对帮扶工作,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x委办〔20xx〕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x政办函〔20xx〕98号)精神,及时制定《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具体分工、工作重点和相关要求,指导帮扶村制定了《xx市xx镇xx村产业发展规划》、《xx市xx镇xx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分别落实综合秘书处和机关党委具体联系xx市xx镇xx村和xx镇xx村,帮助理清结对村发展思路,协调落实帮扶项目。
2、明确帮扶目标任务。到20xx年,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结对帮扶任务,使结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村集体经济有显著发展,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增长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民族乡(镇)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达到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水、电、路、通信、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3、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省农办始终把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放在全办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20xx年,省委副秘书长、农办(扶贫办)主任章文彪3次到龙泉调研指导工作,每次都到“一乡两村”走访,与基层干部座谈、体察村情民意;办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一乡两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民增收等情况,指导结对帮扶项目实施,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各处室结合各自业务及特点,分批到“一乡两村”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掌握现实状况、农民增收、空间资源、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精准帮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20xx年,我办共赴龙泉市开展帮扶43人次,其中办领导7次,走访低收入农户225户。
(二)抓资金统筹,着力推动“一乡两村”项目建设
1、统筹资金扶贫帮困。按照《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办里计划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每个结对村的项目帮扶;每年根据竹垟乡提出的帮扶需求,由办分管领导协调相关处落实5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竹垟乡兴办1-2件实事。经过努力,20xx年,省农办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累计帮扶龙泉市“一乡两村”1044.5万元,其中竹垟民族乡537.5万元,帮扶两个结对村507万元,重点用于农村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等方面。
2、指导帮扶项目建设。在推进帮扶过程中,我办按照村庄规划要求,指导和帮扶“一乡两村”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基础和产业项目。xx镇xx村:完成产业扶贫xx村茶叶基地道路硬化600米,建设农田机耕路500米,协助竹林机耕路硬化。完成对村部分危房、旧房拆除修建,硬化各自然村道路2565平米(包括结对户);指导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xx镇xx村:新建村内排水渠800米、农田小桥1座、奶牛养殖基地道路1公里;完成部分农房改造项目,硬化村(组)内路面1000平方(包括结对户)。竹垟民族乡:建立乡级扶贫资金互助会2个,建设高山蔬菜基地机耕路1500米,修复观光游步道600米;帮扶改造x乡文化体验区(xx村)加宽硬化道路150米,建设排水渠500米。
3、职能处室倾斜帮扶。按照省农办结对帮扶方案,每个处室联系1-2个村,发挥职能处室优势,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社会发展处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经济发展处在山区经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扶,落实经济发展项目和举措;基层建设处帮助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低收入农户提高生产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扶贫开发处重点围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等,重点推进带动低收入农民增收的项目实施。
(三)抓薄弱环节,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
1、低收入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在“一乡两村”开展扶贫资金互助会试点和推广工作,分别为“一乡两村”安排扶贫资金互助会项目14个,其中村级互助会12个,乡级互助会2个,124名低收入农户入会,借款金额58万元。通过财政支持和农户入股,发挥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努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办领导多次与交通部门沟通,反映xx乡交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协助竹垟乡争取八都至竹垟乡县道改造工程,投资约460万元。目前,该项目初步达成意向。同时,针对两村要求,安排资金帮助两村启动并建设出行道路和生产道路项目,使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3、注重提高低收入农户素质。乡、村要加快发展,低收入农户要持续增收,人员素质是基础。为此,我办在引导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等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帮扶乡镇和村从业人员及低收入农户的培训力度,针对“一乡两村”安排赴台考察民宿和现代农业培训班1期,牵头联系赴磐安、永嘉等地考察农家乐1期,为全面推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处室人员利用到基层调研时间,多次开展“金融扶贫、产业发展”等业务方面培训,进一步激发了低收入农户发展的积极性。
(四)抓合力帮扶,着力营造扶贫结对帮扶良好氛围
1、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单纯依靠省扶贫办的专项扶贫和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我办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优势,强化合作,整合各单位力量助推“一乡两村”发展。省交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省级单位纷纷发挥优势,为“一乡两村”提供资金、科技、信息等支持。龙泉市农办、农业局、交通局、旅游局等也纷纷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帮扶村发展条件。
2、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作为 ……此处隐藏19554个字……我们开展了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基础调研。调研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途径,通过走访他们所在的学校和当前监护人,向留守儿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这些留守儿童在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儿童健康成长及整体素质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严重家庭和社会问题。根据调研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与交流,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动态跟踪管理。
二、重领导,形成关爱网络体系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学校和各村加大关爱力度,形成一张覆盖广泛的工作网络,在齐心协力、共同关爱上下功夫。加强与教育、民政、卫生、关工委、妇联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推进留守儿童工作;在全镇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渔都港城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三、重宣传,营造共同关爱的良好氛围
把扩大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上下功夫。印发《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册、宣传单等多方位地引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宣传。宣传发动有爱心、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结对,通过宣传,不仅社会上有爱心、热心的党团员纷纷前来报名,要求担任“代理家长”,做留守儿童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而且也使外出的家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千方百计关爱留守儿童,使在家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亲情、关爱和保护,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重实效,实施切实关爱的工作举措
实施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在积极推进、全面关爱上下功夫。开展“爱心妈妈”结对活动,发动有爱心、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做他们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和成长保护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长期照顾、关怀孩子,让他们得到精神上抚慰。活动期间,代理家长给留守儿童过生日,过年期间主动看望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父母交流孩子生活学习情况,增进了彼此的感情。组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和代理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开设家教知识、心理、卫生等课程,传授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努力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建立心理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同对其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留守儿童利益维护平台,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依托现有的司法和妇联法律援助渠道,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农村“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和关心其人格成长及其未来,更没有理由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的沙漠。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是政府和某一个部门的事,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亟需家庭、社区、学校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并加以解决。
结对帮扶工作总结15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从贾悦镇与沙河站镇的状况来看,贾悦镇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基础较好,近年,在工业发展上也有必须优势;沙河站镇在畜牧业和农业的保护地栽培方面拥有必须的发展空间,工业经济相对薄弱,双方具有必须的互补性。透过结对帮扶,彼此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够共同实现镇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我们把结对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委、政府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并由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镇长具体靠上,专门负责与沙河站镇的结对帮扶事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变增加输血总量为增强造血功能
结对帮扶绝不就是单纯的送钱送物,要想从根本上产生实效,务必在思想上求突破,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做文章。对此,我们围绕沙河站镇提出的“畜牧富镇、工业兴镇、旅游强镇、商贸活镇”的奋斗目标,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用心探索双方在畜牧、工业、农业、商贸等方面的合作,相互增强自我发展潜力。
(一)立足贾悦镇在畜牧业发展上的传统产业优势,组织我镇的营子、杨家水墩、王庄、葛家同等畜牧业专业村与沙河站镇的沙南、冯洼、李村、辛庄等村结对子,引导他们发展家兔、山羊等“短、平、快、省”的发家项目,加快农民增收步代。
(二)针对沙河站镇的工业以化工、建材、印刷、建筑安装为主的实际,我们对号入座,组织我们镇的家乐木业、红蓝俊杰涂装材料两公司分别和东平天成家具厂、东平泰山鹰化工有限公司结成对子,产业上互帮,市场上共拓,资源上互补,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了镇域经济实力。
(三)在商贸发展上,镇党委、政府透过到沙河站镇考察论证,决定于近期投资100万元,在东平县设立东方帅领服装超市,主要销售东方帅领公司及诸城菲比特制衣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服饰,该超市的建立,既能宣传诸城,提高贾悦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东平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把经济协作与全面交流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一就是派员挂职交流。XX年5月21日至7月20日,沙河站镇副镇长孟华到我镇挂职副镇长两个月。挂职期间,我们安排专人靠上,陪同该同志全面考察我镇的综合状况,并重点围绕工业发展中的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构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挂职交流结束后,该同志高兴地说,挂职交流,不仅仅增强了自我抓项目运作的潜力,更重要的就是生活方式、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等方面实现了根本转变。
二就是互相参观学习。沙河站镇组织机关干部、部门负责人及农村支部书记组成的代表团,对诸城及我镇进行了参观考察。我们也组织了党委、政府成员、管区主任等组成的考察团,主要领导带队,到东平县进行考察学习,我们互相听取了对方的状况介绍,并围绕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理清了工作思路,并将人才交流、劳务输出确定为双方对接的结合点,为下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协作帮扶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就是突出协作重点。根据双方在前段对接中达成的协议,我们计划下步主要在人才交流和劳务输出两方面加大帮扶协作力度,根据沙河站镇工业企业的需求,我们选派有经验的管理人才直接为其服务,并免费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同时,协调企业带给部分岗位,让沙河站镇的各类人才到贾悦传经送宝,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献计出力。针对沙河站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不平衡的实际,与沙河站镇初步达成成立诸城菲比特制衣有限公司就业介绍中心的合作意向,为沙河站镇部分闲散剩余劳动力带给就业机会,为诸城菲比特衣有限公司补充劳动力资源,实现相互交流,共同繁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