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2025-08-29 12:31:51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3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间简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篇1

宇宙有没有边界?宇宙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又有没有终结的时候呢?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类能否赶上光速甚至超越光速呢?人类能不能跨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我心中都是谜,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细纱,充满了神秘感。霍金先生在《时间简史》这本书中以通俗有趣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说,读完一个章节,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一个章节,真是欲罢不能啊!

起初我并不明白《时间简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数以万计的读者追捧,被译成40余中文字,风靡全球。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这本书时,才发现霍金的著作是如此有吸引力,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诠释一个个艰深的宇宙学理论。在他的文字下,所有古怪难懂的理论似乎都成了妙趣横生的笑话,吸引着世人追随他的文字不断探索深入。

以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为例,作者提出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在观测月食时发现地球把它的影子投影到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总是圆的,因为月食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引起的。另一个来源于古希腊人的经验,他们观察到从地平线驶来的船,人们总是先看到船帆,其次才见到船身。这两个小故事无疑增加了科学理论的趣味性。从中可见霍金智慧的思维所散发出的光芒。

另外霍金在书中写到,宇宙的诞生源于一次空前绝后的大爆炸,大爆炸大约发生在146亿年前,此后便有了空间与时间,而且空间与时间是共生共灭的。大约在50亿年前,太阳诞生,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大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此后才出现了人类,才有了一切繁华文明的地方。据天文学家观测,近地恒星正在远离我们的地球。这说明什么?说明宇宙正在不断膨胀扩大,终有一日宇宙或许还会缩小,逐渐变成一个点,时间与空间都将灰飞烟灭,化为乌有。当然这是根据“物极必反”作出的大胆的猜测,或许会有些荒谬,但这是后话,暂且不谈,就由时间来检验一切吧!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建设好世界这个大家庭,以抵御一切可能突发的变故(天灾人祸等)。

最让我钦佩的莫过于霍金伟大的精神品格。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硬化症,导致瘫痪。此后数十年间始终要依赖轮椅生活,甚至只能靠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记得他曾经说过:“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多么热爱生活而发出的肺腑之言啊!他是物理学家中的巨人,更是千千万万的青年学习的榜样!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篇2

其实初读《时间简史》只是因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因为它没有平平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平凡的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己的评价,因为,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可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通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篇3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向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能够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盘古,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到达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必须难度的,如果你没有必须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平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好处,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状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潜力与抽象分析潜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 ……此处隐藏17235个字……不少。下面我将说说自己本人认为书里面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有些地方理解错误,不需要计较,只凭个人的兴趣。

第一个有趣的脑洞:关于宇宙的一些猜想

1、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个脑洞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普遍都这么认为,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浩瀚的宇宙,其实最开始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就把它想象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但又很重的小球),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天这个奇点就发生了爆炸,然后不断的膨胀,爆炸的碎片向四周散开,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行星。

2、我们生活的宇宙就像一个斑点气球,气球上的斑点就相当于各个行星,其中有一个是我们的地球。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气球的一个斑点上,随着气球越吹越大,气球上其他斑点是不是就会向不同的方向远离我们所生活的斑点,从而可以知道气球在膨胀。同理:地球其实是宇宙上的一个斑点,上帝(也有可能不是上帝)把宇宙越吹越大的时候,其他行星就会离我们远去,从而我们观察到宇宙在膨胀。

3、宇宙其实不止一个,第一,我们生活的宇宙和其他宇宙就像地球和行星的关系,相互吸引,相互旋转。第二,宇宙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大宇宙套着中宇宙,中宇宙中还有小宇宙。第三,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实有很多维度的,只不过我们人类只能感知到四个维度:三维空间和时间。剩下可能还有十维,十一维,甚至更高维度,我们无法感知到。并且这些维度是可以展开或者折叠的,就像我们平常使用的纸一样,可以任意折叠。

第二个有趣的脑洞:关于时间的猜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奔流到海不复还”,在我们的观念里,时间就像大江一样一路向东流向大海,从来都不会倒流。然而在《时间简史》里就说到了一个猜想——时间可能是一个闭环,把我们包裹在里面。只不过这个圆环非常大,而我们生命体从生到死,只是走完这个圆环很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一段。所以在我们看来时间是不可逆的,像一条直线无穷无尽。

2、现在穿越剧非常火爆,动不动就穿越回古代当个格格,王爷,王妃什么的,看的人好生羡慕,只苦于找不到穿越的方法。其实在《时间简史》里就有时空穿梭的方法,不过不是电视剧里写的:摸电门,出车祸,还有脑袋撞一下这么简单,而是要找到一个叫虫洞的东西,而且说了虫洞可能就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看不到,说不定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某一天就能实现穿越。

当然,有可能未来人已经穿越回来了,只是我们不知道。因为穿越就像玩游戏一样,有他严格的规则——不可能改变历史。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某个人穿越回来,改变了历史轨迹,那么未来的事情都会改变,换句话说未来的他就会消失,那由未来穿越回来的这个他也会消失,那么等于没有穿越,历史也就不可能改变。

第三个有趣的脑洞:瞬间转移

喜欢看科幻片的朋友都应该看过这样的场景,在电影中一个人只要借助一个小仪器,比如手环,手机或者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瞬间转移,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大家一定非常羡慕,多么希望自己也能瞬间转移,想去哪就去哪。在《时间简史》里也说到这个场景,不过没有电影里面那么炫酷,看起来还有点恐惧。

其实宇宙万物都是有很小的粒子组成的,比如: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夸克等甚至更小的粒子,在《时间简史》里说的瞬间转移正是基于这个理论,比如说你在北京想要通过瞬间转移的方式去伦敦,那么需要在北京对你身上的粒子组成,排列等进行扫描分析。然后把分析的数据同步传输到伦敦,在伦敦的电脑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用粒子拼凑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而在北京的你会被打散变成粒子。换句话说理论上瞬间转移其实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这个复制品拥有你的一切,包括基因,思维,记忆等等,而你的本体被摧毁了。

我一边看书一边就在想,这种瞬间转移过去的我还是我自己吗?万一电脑程序出现错误,我不就会彻底消失了吗?还有在摧毁本体的时候会不会疼?

好了,《时间简史》就分享到这来,其实里面还有很多脑洞,比如关于黑洞,宇宙为什么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还有些就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展开自己的脑洞翱翔于宇宙。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篇13

时间是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如液体般自由流动的非物质形态?还是物质运动中的一种存在方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还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也许,这一切只有时间才明白真正的答案。

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为何是这样子的?这两个永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时间一向是被认为没有边界,但在这部探索宇宙时空的书中,凭着对霍金量子宇宙学的理解,仅靠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包括大爆炸和大挤压的奇点。

霍金教授的论述清晰而机智,每个章节都有着近乎于0的距离,与我心灵存在着趋向于+∞巨大吸引力。但其中对我来说魅力最难以言明的部分,却是再次印刷时加入的第十章——冲动和时间旅行。“穿越”不是一个新鲜词。早在马克·吐温的《美国康州佬在亚瑟王朝》中,甚至更早,也许那时文字还没有发明,人类就已经有了探索其他时空的念头。霍金的态度是令人惊喜的:时空旅行,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当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会倒流。可是他也指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加速器显示,在粒子速度达到光速的99。99%之后,无论功率加到多大,都无法使其打破光速壁垒。逆时旅行宣告失败。

就如逆时旅行一般,快速空间旅行也被否决。时空旅行需要时空的扭曲,过去及现在,时空的扭曲程度并未达到满足时空旅行的条件,将来是未知的,即使时空会扭曲到那样的程度,允许未来来客拜访现在的地球,那也只是一张单程航票,无法回去。霍金在章末幽默地指出,他不会在对手也许通晓未来的情况下,对时空旅行可能性打赌。

然而,我认为,不论时空旅行可能与否,这都无法用实验论证。对一项事物的不同选择,会带来不一样的未来,基于不同选择造成的不同未来,我们称之为平行世界。相同的DNA组成、相同的外貌、拥有某段相同的过去,基于一个不同选择而分立在平行世界,这是一个人,又不是一个人。如果将我们所在的世界命名为A1,A1中的个体a1作为志愿者穿越到Ai时空。一个世界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法则不会允许a1与对应的个体ai同时存在于Ai时空中。即使两个个体能够同时存在,身处A1时空的我们也无法接受到a1的跨时空信件及证明。我们有理由相信a1在试验过程中化为分子。寄希望于Ax时空的个体x来到A1时空也是不可能的。仅中国目前有近14亿人口,平均每人一生有n个事件,每个事件有m种选择,由此衍生出的平行时空数量接近+∞,恰有Ax时空的x携带证明到达A1的可能性趋向于0。如果有未来公民到达A1时空,根据时序防卫猜测,他无法透露任何超过A1目前时间轴的信息,也无法回到未来,并不能验证时空旅行的可能性。如果他强行改变历史,也会创造无数新的平行世界,与拥有固定历史的A1时空无关。当然,这也仅是我个人由《时间简史》得到的一些想法。

童稚与智慧的结合造就了《时间简史》。也许只有亲自品读,才能领略其无穷魅力。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