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金钏儿,可怜的人儿,就因为宝玉对你有好感,却成了你被王夫人赶出贾府的理由,竟是你一辈子不能挺直腰杆做人的把柄!
你,是贾府中伺候王夫人的丫环,也有七八分的容貌,宝玉喜欢你,照理应是你的福气,为什么会扣上“小娼妇”的帽子,还“赏”了一个火辣辣的耳光?
金钏儿,我为你叫屈…
湘云啊,你一向不是挺喜欢黛玉的吗?你俩的感情不是挺深厚的吗?可是今天,你在雪地里吃烤肉,黛玉只想跟你开个玩笑,说了几句话,你却脸色骤变,冷笑着说黛玉不是正经人,这不是伤她的心吗?你也知道,她生性多疑,没几个知心人儿,你就更应该体谅她,这样,大家也会说你人缘好,越发喜欢你的。记住,帮助别人,待人宽容是最快乐的。
原先晴雯在我眼中,似乎缺乏一些教养,而且眼珠子常常跑到头顶上,可是她对宝玉却是尽心尽力。
宝玉的雀金呢被烧了个洞,偏偏只有她会用孔雀线补,如果换作别人,也许不想再操劳,因为有病在身,是很好的理由,可是这件事落在晴雯手上,就不一样了,她坚决地坐起来,一针一线地补着。这种劳神费力的工作对她来说真是种惩罚,好在宝玉平时对她千依百顺,如今晴雯知恩图报,看来,宝玉的一片苦心没有付诸东流了。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2自从看了剧版《红楼梦》后,我就深深的迷恋上了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书中讲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故事,和一段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
厚厚的一本《红楼梦》,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我每天晚上读一点,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也不能像别人所说的,和曹雪芹有一次对话,但我却因“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歌词,而感到这故事中的是是非非“剪不断,理还乱”。“宝黛钗”的悲惨爱情使我感到古代婚姻有许许多多的漏洞,也感到十分繁琐。因为古代婚姻大事须父母来做主,宝黛钗自身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才造成那么大的悲剧。又或许,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叹惜的闹剧。
翻到《红楼梦》的最后一页,不禁令我感叹万分:这本书真是令人回味,若在不同的年龄段再回头细细的读一遍,一定又会有不同的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也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一本《红楼梦》,令多少人感慨、落泪、悲愤啊!
看完红楼梦,心里是无尽的伤感和苦泻,我不明白,为什么曹雪芹写的书的结局那么悲惨。说真的,许多诗歌我都看不懂,还是找词诗解看才读得懂的,理解完,就开始佩服曹雪芹的文笔了。
比如说,金陵十二钗的又副本的一首诗,词诗解上经过翻译,竟然和晴雯有关,是彻彻底底写晴雯的,写出了她的性格和命运。在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上,又出现了两个性格命运都不相同的两位女子:薛宝钗和林黛玉。一句玉带林中挂,就写出了这个女子的命运与名字。请各位想想看,玉带本是戴在腰上的,而此时却挂在林中,就预测了黛玉命运一定不妙,玉带林倒过来不就成林黛玉了吗?宝钗的命运,此刻就不多说了。
红楼梦的结局也很悲惨,我最喜爱的晴雯和黛玉都病死了,其它人物不是走了就是死了,还有像凤姐和探春这样的女强人也无法挽救自己。在封建社会,不论你有多强,也只能依靠你的父亲,兄弟,儿子。一旦他们离去,你就只能灭亡。
还是庆幸我们不在那个时代吧,不然或许还会有个类似红楼梦的故事。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3《红楼梦》见证了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它可以说是一部悲剧,也可以说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 ;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
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
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
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 ,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
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4《红楼梦》,一部书中 ……此处隐藏9244个字……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开始,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枯燥的古书,可越读越被它吸引,它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黛玉葬花”。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在那个争风逐月的大观园,想要获得幸福与自由,那简直是不可能。而书中的主人公――黛玉却恰恰拥有。“黛玉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浊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个很简单,却没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发觉,甚至开始慢慢地被别人遗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这篇文章唤起你的初心,你压在心底的财富。黛玉的行为对我有启迪,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静静地看上一会儿《红楼梦》,就能平静许多,心中的斗志又能熊熊燃烧起来。
当物欲横流,世事变迁,圆滑易,守心难。那么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了。有了这笔财富,即使贫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4整部《红楼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而且写得细致入微。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品不仅让我们对曹雪芹先生生活的环境和时空发出感慨,产生疑问。雪芹先生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争论最多的一位作者,也是最为神秘的一位。由此产生的“红学”就可以窥见一斑。
曹公的出生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牵扯到《红楼梦》的创作,是以什么为原型的。是曹家的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还是他听长辈讲述的?还是,来源于他的一些朋友。曹雪芹曾一度在右翼宗学任“瑟夫”(教习),因而结交宗室敦敏、敦诚。后移居西郊,与张宜泉交,此三人皆留有赠雪芹的诗篇。甚至也有许多的学者认为书中贾宝玉的形象几乎类似于曹雪芹先生的半自传体小说。正是因为有了曾经类似的生活经历,再加上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雕细琢的功夫,使得《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
小说的开篇是用两个主要人物的名字谐音就直接指出了本书的主旨。甄士隐出家去了,而贾雨村开始点评说话了,他开始发言了。真事隐去了,剩下的都是假语村言了。洋洋洒洒的士隐看破世间事,知道什么是真的了,那么它在这个尘世间就无法存在了。所以甄士隐去了,那么谁留下来了呢?自然是贾雨村了。所以在开篇的时候,就是甄士隐对贾雨村。很妙,真假交锋结果,去真存假。
话虽真,但是雨村后面所作的事情开始往虚假方向发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贾雨村如此作为才能再次飞黄腾达。其内心是真,而言行却假,真真一个真假难辨的人物。正所谓“假到真时真亦假”。作者在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上处处都喻真于假,真假交错。“太虚幻境”既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读者带进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又是提醒读者看书时一定要分清真假有无,领会作者字里行间真正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不被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的表面故事所迷惑。如果说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一个投影,那么太虚幻境又何尝不是大观园的一种幻化?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区区的十四字,真是字字珠玑,“真”“假”“有”“无”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蕴涵辩证哲学的高度,其中意味,发人深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辛酸泪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曾经钟鸣鼎食的富家公子沦为“瓮牖绳枢、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与悲苦岂非言语能够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雪芹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最好的诠释。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5“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何人怜惜那垂泪葬花的潇湘妃子,又何人可怜那盛极一时、到头来却不过是葬送了一观园繁华的荣宁二府? 这世道的兴衰变幻莫测,区区女儿家如何能摆脱这不幸的命运旋涡,而不是如落花般随流飘零呢。
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大观园中皆是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但我独独偏爱那位曲高和寡、才气出众的林姑娘。她年幼丧母,十岁时被接到了贾府,天性灵秀聪慧,却是体弱多病,尽管如宝玉一般受着贾母的疼爱,但毕竟不是嫡亲的孙女,终究还有带着点儿疏离感。对她来说,在那荣华富贵的贾府住的再久,仍是寄人篱下。敏感如她,所言所行皆需劳心思考,百般谨慎。日日忧虑不断,每逢伤感之景扁忍不住在无人处垂泪。宝玉曾戏言她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貌,也有个多病多愁的身。
她与宝玉初识之时,彼此却都觉得眼熟,像是哪儿见过似的,与其说这是一见钟情,更不如说是上天注定。前世绛珠仙草为酬报通灵宝玉灌溉雨露之惠,今生下凡还他这一世眼泪,只可惜那个娇养惯了的多情痴情种,流连风月,不喜功名,既没有屈服在那封建观念下刻苦读书,又没能为自个儿的婚姻做的了主,终是失了与黛玉的那段姻缘。
宝黛二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整个封建礼教社会的缩影,明明是众人皆知的恋人,又互为知己,偏生还有人说什么“不如宝钗识大体”,加上元妃指亲,胡乱配了鸳鸯谱,强拆了宝黛二人的姻缘,以致她在宝玉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若是黛玉能生在现世,如此才貌俱佳之人,必不会落得在悲苦中悄然离世这样的一个结局。
芳魂一缕随风而去,贾府也从这个时候加速了衰败朽坏。怎想当年元妃省亲,大观园的姐妹亲眷们其乐融融,宁荣二府上下吃穿用度奢靡华贵至极,一朝失宠却落得个众人离散的地步,偌大的贾府只余下一派荒凉颓败。
盛衰更替,世事无常,无论是在那个封建社会还是现在都依照着这个规律在发展,只是封建礼教的对人的压迫束缚,使得在这个背景下的《红楼梦》里更多了些可怜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的是空蒙,却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红楼,是一场令人叹惋的大彻大悟。
若是今生有幸,让我得见正在葬花的黛玉,看看年方十二的她肩上担着花锄斜倚在石上,身旁是一地落英,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那是旷世才情兼绝代姿容的林姑娘,那也只是个尚未长成的少女而已,我怎么忍心告诉她:“颦颦呀,你这一首《葬花吟》,其实就是葬华吟,你将在这大观园里葬送你本该无忧无虑度过的芳华,而这看似屹立不倒的贾府,也将因这大观园葬送掉这一切荣华富贵呢?”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昔日荣华繁盛、鲜花著锦,转眼皆随云烟化为鸟有,通篇《红楼梦》,细细读来也不过是“葬华吟”罢了。落花而知大地有情,葬花而知无常苦空,月圆必缺,水满则溢,也少有人是一生顺逐的。《红楼梦》以梦为名,每当从书中回神,恍若梦中惊醒,忽而眼泪就簌簌难自己了。
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梦中藏着那么一座红楼,葬着镜花水月与年少的初心,唯有把握当下,方得始终。
文档为doc格式